本文目录
中国人对人工智能的态度有哪些问题?
一两百年后,或许我们即将迎来奇点,进入强人工智能或超强人工智能时代。很多人对强人工智能怀有生存级别的恐惧感,哲学家、思想家对此也各有说法,我们的思维范式或许还将面临根本性的挑战。
《人类简史》作者、历史学家尤瓦尔·赫拉利曾指出,我们不仅仅在经历技术上的危机,也在经历哲学的危机。现代世界的逻辑,建立在17—18世纪的关于人类能动性和个人自由意志等理念之上,如今,这些概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有意思的是,中国人对于人工智能的不安,普遍比西方人更少。《周易》强调宇宙“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”,与时偕行、变通趋时的思想沁入了诸子百家,几千年来中国人耳濡目染,成就了中国人对“变”和不确定性的接受,以及开放的人文态度。儒、释、道看待机器人的立场有哪些区别?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,在未来仍然有效吗?
新京报记者专访了《智能与智慧:人工智能遇见中国哲学家》一书的编者宋冰。自2017年年底以来,宋冰所在的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就一些根本性问题,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一系列哲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的对谈和工作坊,她在此基础上,编撰了本书。赵汀阳、张祥龙、何怀宏、贝淡宁、李晨阳等哲学家及科学家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,回应了上述问题。
为什么说未来的人工智能属于中国?
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,再到产业互联网时代,凭借强大计算能力和人口基数,我们在互联网领域已位居世界前列。
在人工智能领域,美国的确还处于领先地位。尤其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,全球前1000名顶尖研究人员,中国仅占10%,而美国占60%,美国顶尖的研究人员即有学术界的,也有产业界的。而中国的顶尖研究人员基本都属产业界。在学术界,这点上想要赶超美国,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。
但是随着中国在互联网领域不断取得的巨大成功,我们已经具备和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直接竞争的实力。
深度学习(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子领域)是迄今为止由美国主导发现时代中最重要的发明。自从深度学习的突破之后,现在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实践的时代。
在这个时代,重要的是什么?最重要的就是执行、产品质量、速度和数据。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的优势。
激烈的竞争促使国内的企业家们以闪电般的速度改进产品,开发坚不可摧的商业模式。产品质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,就像如今的微信、微博,已经演变成比Facebook和Twitter更好的产品。
如果说在美国,硅谷的竞争就像过去的战争,双方轮流开火。
那么在中国,竞争就像竞技场里的角斗士,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死斗。
迅速应变新产品和新模式能力,过去3年里,移动支付成为主流的交易工具,已取代了现金和信用卡。2017年的移动支付的总额为18.8万亿美元,2017年的GDP才12.9亿美元。
人们已经习惯了移动支付,即使你出门一分现金不带,一部手机就可以周游全国。
移动互联网支付建立在世界上最好的基础设施之上,比如:几乎是0的手续费、小额支付和P2P(点对点)。
超过7亿的用户可以互相支付,无论是在线支付、线下支付、贷款或红包的方式;还是给孩子、偏远山村的村民,甚至现在路边的乞讨者也会摆出一张乞讨的二维码。
所有这一切都被巨大的市场规模放大了,它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数据,而这些数据正是人工智能的关键。
根据移动用户比率计算,中国的数据优势是美国的3倍,在食品递送方面是美国的10倍,在移动支付方面是50倍,在共享单车方面是300倍。这些丰富数据,可以让我们的人工智能发挥的更加出色。
互联网是让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领域。今天,我们在计算机视觉、无人机、语音识别、语音合成和机器翻译方面拥有世界上极具价值的公司。
在风险投资领域,中国拥有全球48%的资金,而美国只有38%,在人工智能融资方面已远超美国,我们已显示出后来居上之势。
在这种“后来居上的优势”中,未来将会给工业人工智带来能更多的机会。也就是说,当工业落后于美国时,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弥补差距。这一点我们已经在移动支付领域看到,而且很快在零售、医疗和教育等领域会再次看到。
人工智能是中国技术吗?
人工智能属于先进制造技术。这个技术虽然不是中国所创造的,是美国创造的,但实际上中国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了。
如今,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正在顶层设计与实践落实两个方面努力发展,抓住机遇,蓄势待发,开启新一轮的冲刺。将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发展内容明确提出,这意味着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。